background

《Nature》报道青岛大学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杂化材料光量子产业技术创新成果

新闻网讯 7月1日,《Nature》杂志在“Nature Index 2021 Materials Science”栏目以“Light touch from hybrid material heavyweights(杂化材料界重量级学者的巧思妙想)”为题报道青岛大学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杂化材料光量子产业技术前沿成果,用一个版面报道了唐建国教授确立的杂化材料科学范畴、应用领域、未来前景,以及该国际团队在杂化材料的光量子产业技术领域取得的代表性创新成果。

以异质组分构建新材料是长期困扰科学界的一大难题,人们也梦想所发明的材料能兼具异质材料的优异性能,杂化材料便是实现这一期待的途径。自2006年以来青岛大学唐建国教授开拓杂化材料,主要特征是从分子/原子出发由非共价键连接的异质组分搭建纳米结构,以创造具有更高性能的新材料。历经十五年磨砺,他们在全球首先报道的稀土离子诱导的聚合物纳米团聚体(LIPAs)应用于聚合物太阳电池,成果获美国和欧洲专利授权。由稀土离子诱导来自生命体的天然生物大分子LIPAs,开发成新一代药物输运和原位浓度感知的生物传感器,和用于环境高毒性重金属离子(如Cr6+等)的高敏感传感器。采用LIPAs、特性量子点和异构化碳纳米管等具有高效光量子特性的组分开发的柔性杂化聚合物薄膜,应用于光量子能量利用与转换,已形成初步产业化能力。

本团队以国际合作为特色,建有“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型基地”共三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即“一中心两基地“)。依托这三个国家级平台,2016年以来,突破性地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级特聘人才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外专双百团队项目1项等。研究融入国家战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建起两处离岸研究基地。引进包括四位非华裔外籍院士和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在内的16位本领域国际前沿外国专家。形成中方16位教师和16位外国专家组成的32人研究团队。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Nature》拥有遍布全球的发行期刊和在线读者。本次《Nature》对青岛大学国家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一中心两基地”)杂化材料光量子产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报道,有助于提高青岛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和扩大青岛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报道版面在期刊:Nature Vol 595, 1 July 2021, No.7865, page S37